爱游戏新闻News
《生活常食》:下饭又暖心互联网美食搭子来了!
、节目导演赵子聪、制片人杨舟共同出席,与现场的媒体嘉宾一同畅聊“吃什么”这件日常生活中的“头等大事”。 中华美食文化源远流长。大到历史文化和时代记忆,小到个体成长和生活方式,美食不仅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活水,也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常情感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 从食可果腹到愉悦人心,吃食的演变记载着社会的发展,也成为解构世间百态的绝佳切口。 近些年,美食题材赛道的竞争异常激烈。从电视剧到各色纪录片、各类综艺,再到餐饮探店、美食教学、吃播等自媒体内容,如何另辟蹊径做出新意是传统美食类节目必须思考的问题。 《生活常食》瞄准了现代社会稀缺的“陪伴感”,以“有一种生活叫今天吃什么”为主题立意,化身为每一位打工人的“电子榨菜”“互联网美食搭子”,带领观众跟随主持人刘仪伟的视角,走街串巷,寻访美食,品味生活本真与人间烟火。 “这个主题立意是我们在做节目的过程中探索出的灵魂与精神,它把生活压缩到了最可感、最普通、最平凡的日常。如果大家看完之后觉得有点饿,或者对生活又有了一些新的希望、想吃点好的,这就足够了”,制片人杨舟说道。 从寻常百姓的个人视角出发,探寻食物背后蕴藏的历史典故和社会议题;以包容的心态尝试新老美食,输出与美食相关的独到观点。 在快节奏的当下,松弛感反而是节目最突出的标签,美食也经由边走边聊、边吃边讲的“随性”呈现方式,回归最原始的治愈力量。 “现在的美食节目比《天天饮食》那会儿要多很多,有的讲吃什么,有的在说怎么吃,还有的说该怎么做。而《生活常食》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去到一个普通的城市,尤其是一个孤独的人下班之后,如何如何去果腹,去度过寻觅食物的那一个小时。”刘仪伟如是说。 在地域选择上,《生活常食》将镜头对准了成都、杭州、北京三座底蕴厚重的文化历史名城。 走进成都,身为四川人的刘仪伟化身美食向导,或拎着塑料袋坐在街边吃卤味,或去到小店点上一份经典的“冒烤鸭”,非麻非辣的版本,让不少观众头一次知道,川菜并非都以辣为主,甜味才是川渝人的心头好。 来到杭州,一份简简单单的“改良版”葱包烩,承载着摊主阿姨对后辈的关爱;一碗油香扑鼻的拌川,背后蕴藏着中国面食文化的流变。 看片会上,刘仪伟对此一一解答。“首先我就是成都人嘛,又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。大家老说杭州、北京这种城市是美食荒漠,我们就想试一试在这些城市能不能拍到大家有争议的食物或话题。” 他还笑言,自己对“美食荒漠”的说法并不认同,“因为这些城市有很强的交融性,汇聚的食物品类来自世界各地,什么样的美食都能吃到,所以不存在荒漠一说嘛。” 不同于《天天饮食》时代美食节目的服务性和功能性,如今的美食赛道更注重人文关怀与知识性层面的强化与突破。 在《生活常食》中,你能听到老妈蹄花的取名渊源,了解夫妻肺片为什么没有肺等“食物冷知识”;也能通过美食看到人们对于过往的记忆和当下的思考,如四川女性的社会地位与食物的关系,四川人的热情与食物的渊源等。 导演赵子聪透露,“节目的单集时长控制在二三十分钟,卡的就是一顿饭的时间。让大家吃饭的时候就着画面吃得更香,顺便还能学到点知识,这就够了。” 美食的存在从不只为了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,其中蕴藏的大众情感与生活期待,才是食物形色魅力后的真正价值。 看片会最后,刘仪伟用“自在”“平等”“体验”三个词总结了《生活常食》触达观众心田的原因。他直言,饮食的幸福感是中国百姓最后的坚守,能够随心所欲地吃到高兴、吃到满足,就是最直接的幸福。 “美食是自在的,没有所谓的殿堂级。吃什么、不吃什么都是个体的自由选择。美食也是平等的。它或许能从价格上将大众加以区分,但无法从口味上划出高低贵贱。美食还是个性化的。它不存在好吃难吃之类的公共标签,喜欢与否都是个人当下的体验。” 《生活常食》3月20日起每周三18:00在优酷人文频道播出,目前刚刚播至第二站——杭州。西湖醋鱼在中华美食中是怎样的一种存在?杭州又有哪些亟待挖掘的特色美食?跟着节目,咱们边吃边看。